复旦黄山门

复旦大学五大书院对应专业
复旦大学五大书院对应专业如下: 大气科学、生物技术、材料化学、软件工程、通信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物理学、社会工作、经济学、行政管理、西班牙语、旅游管理、哲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理论与应用力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信息安全、环境科学、应用化学等。 复旦大学介绍如下: 截至2020年4月,学校拥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243.9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24.11万平方米。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 有直属院(系)35个,设有本科专业79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在校教学科研人员3139人。 复旦大学前身是1905年创办的复旦公学,是中国最早由民间自主创办的高等学校之一。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国立高等医科院校。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 1913-1936年,李登辉担任校长,是复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在他任内,复旦发展成为一所闻名全国、有特色的私立综合性大学,形成了从中学到研究院的完整办学体系。 2001年6月,主办第5届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校长级年会。12月,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复旦大学有哪些书院?
截至2014年年底,学校下辖31个直属院系(含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开办70个本科专业;此外学校建有复旦学院(本科生院),该院下设志德书院、腾飞书院、克卿书院、任重书院和希德书院5个贯穿本科教育阶段的住宿书院;建有11个直属附属医院。 1.志德书院 志德书院系纪念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先生名“志德”,取其意,明志且道德高尚。马相伯校长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高瞻远瞩、筚路蓝缕的先哲。 志德书院是复旦大学全面推行通识教育以后成立的五大书院之一。五大书院分别以复旦历史上的五位校长名字命名,即志德书院(马相伯原名)、腾飞书院(李登辉字)、克卿书院(颜福庆字)、任重书院(陈望道字)、希德书院(谢希德),该校聘请了五位资深教授担任书院院长。 而志德书院系纪念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先生名“志德”,取其意,明志且道德高尚。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表示,书院是复旦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重要支点之一。书院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师生自由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及自我教育。 2.腾飞书院 腾飞书院系纪念复旦老校长李登辉先生。先生字腾飞,取其意,崛起成功。李登辉校长毕业于耶鲁大学,1913年至1936年任校长,很早就提出培养完善人格的教育理念,是复旦精神的创立者。 腾飞书院以红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汉隶,汉隶的形成极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从而加速了文化传播。书院楹联:“乾始坤承,通彻古今上下,总是鸢飞鱼跃;静虚动直,浑忘物我内外,无非月满潮平。 腾飞书院包含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航空航天系、材料料学系、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药学院七个学院。 “腾飞论坛”、“腾飞定向”、“腾飞月”等是书院特色文化品牌。 3.克卿书院 克卿书院系纪念上海医学院创办者颜福庆先生而创办的。克卿书院以蓝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魏碑,魏碑是南北朝时期碑志、雕刻使用的字体,用以树碑立传纪念先贤的尊贵品格。书院楹联:“读书面对圣贤,当知所学何事;立志胸存社稷,但求无愧于心。” 先生字克卿。颜福庆校长不仅创办了医学院,更将“不计功利,为社会,为人群服务”的理念在实践中发扬光大。 克卿书院以蓝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魏碑,魏碑是南北朝时期碑志、雕刻使用的字体,用以树碑立传纪念先贤的尊贵品格。书院楹联:“读书面对圣贤,当知所学何事;立志胸存社稷,但求无愧于心。” “克卿人节”、克卿峰会、书院刊《新卿年》等是书院特色文化品牌。 4.任重书院 任重书院系纪念解放后第一任校长陈望道先生。先生字任重,取其意,任重而道远。陈望道校长是《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第一任翻译者,也是修辞学的一代宗师。 任重书院以橙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唐楷,唐楷的出现代表文字从古代演变到了现代。 书院楹联:“力学如为山九仞,高须加一篑;行仁若法海十分,满尚纳千流。” “任重沙龙”、任重年华,任重体育周等是书院特色文化品牌。书院院歌《任重学子志》,词曲作者为05708班学生王钊(2005-2006年度复旦学院荣誉学生)。 书院文化传承系列活动名称:薪火相传,任重道远。文化传承班会:第一学期开始后第一周周二班会课。通常由班号对应的上一年度班级辅导员和部分学生代表到本年度班级进行联合班 5.希德书院 希德书院系纪念复旦老校长谢希德先生。先生名“希德”。谢希德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她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开创者和奠基人,在表面和界面物理以及量子器件和异质结构电子性质理论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培养出数位当今中国该领域的领军人才。 扩展资料: 学科建设: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复旦大学是中国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单位之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0个,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9个。 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复旦有12个学科位列全国前3,18个学科位列全国前5。截至2015年11月,1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 、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入榜全球前1‰,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复旦大学
张宁海什么时候去世的
2010年12月13日凌晨,黄山风景区公安民警张宁海在搜救18位上海探险大学生时,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注意脚下,我为你们照亮……”
张宁海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但是,他却用自己的青春为他人铺就了一条生命之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位公安民警的神圣职责,用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一位80后的青春情怀,将瞬间化为了永恒。
张宁海,用青春照亮生命之路
——追记在“12.12”黄山风景区紧急搜救中牺牲的张宁海烈士
1. 他用生命照亮别人
他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了,否则他不会掉下悬崖的。他体力比我好,技能比我好……张宁海的战友刘彬说。
2010年12月12日,黄山风景区普降中到大雨,巍巍黄山被雨雾紧紧地包裹着。18时26分,黄山风景区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上海市18名探险大学生在黄山位置不明区域呼救!
黄山市、黄山风景区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当地公安、武警、消防和附近村民等应急人员230余人迅速赶往该区域投入搜救工作,并与上海方面取得联系。
深夜,上海警方发来遇险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
20时22分,通过技术手段,景区初步确定呼救人员所在区域。21时整,搜救人员从不同方向冒雨赶往初步确定区域。
接到搜救指令时,温泉派出所民警张宁海已经准备休息了。这是他休假之后上班的第一天。从松谷派出所调至温泉派出所的9个多月时间里,张宁海一直没有休假。七天的假期他只休了5天。
“接到指令,我去叫他,他二话没说,穿起衣服就走了。” 张宁海的同事瞿安中是当晚所里的值班民警,当时正下着暴雨,又是进入根本就没有路的深山。说实话,去这种地方,大家心里都没底。但张宁海没有犹豫,他一直往前赶,六个多小时,不停地跋山涉水……
松谷派出所副所长刘彬说,队员分成了几组,进山搜救。一、二两组同时出发,我们被分在第二组。晚上10点多出发,体力好的走在前面。11点多钟,在杉木岭集结,当时我们初步断定学生在那里。点名的时候看到张宁海,我很诧异。因为他是温泉所的干警,而接警的是我们云谷寺所。可是他却走到前面来了。刘彬说,他没有因为这是“分外”事而有丝毫的退缩。
雨一直在下,且越下越大,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搜救队员们在黄山外围未开发开放区域,在荆棘纵横根本没有路的原始山林里展开搜救。搜索过程中,张宁海和战友们一起不断的呼喊:“有人吗?有人吗?听见了请回答。”还不时用警用手电筒拿出来对天照,发出闪光,方便大学生看到。“他一路上非常照顾我们。下雨,山上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路。有的地方路滑、石头有松动,他经过以后,会马上提醒我们。”到夜里2点27分,发现了18个大学生。大家非常高兴,“我还开玩笑问宁海累不累。他说当然累,我就想把大学生赶紧找到,然后回家洗个澡,睡个觉。”12月15日,刘彬回忆时依然恍若事情就在眼前。
山中无路,只能摸着冰冷的悬崖,艰难攀缘。为确保获救人员的人身安全,救援人员把学生分散保护在队伍中间。张宁海主动走在队伍前面。我们叫他注意安全,他也回过头说,“刘所,你们也注意安全。”由于大学生戴的都是头灯,张宁海走在外侧,打着手电,为大学生照亮脚下的路。他一边用手电为大学生们照明,一边提醒大家:“注意脚下,我为你们照亮……”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成为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3时26分,经过一处悬崖绝壁时,由于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获救人员身上,张宁海不幸坠入三四十米深的山崖。一道手电的亮光也翻滚着跌落下去,最后被山谷的黑暗所吞噬。
刘彬说,他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了,否则他不会掉下悬崖的。他体力比我好,技能比我好……刘彬哽咽不已。
13日早上10时6分,经过一夜的摸索,先头救援队伍和18名探险大学生安全下山。
此时,大雨停歇,空中仍在飘着小雨,似乎老天也在为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哭泣。
2.他用青春彰显忠诚
“黄山风景区民警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警。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功底,还要时刻为游客服务。”——节选自张宁海2009年个人小结
张宁海来自安徽阜阳太和县,1986年2月6日出生,2008年毕业于安徽公安职业学院治安专业,生前系黄山风景区公安局温泉派出所科员,三级警司。再过两个多月,就是张宁海25岁的生日……
父亲张培伦四兄弟,母亲赵彩芹也有七个兄弟姐妹,他们都住在太和县当地。而张宁海是下一辈中唯一一个 “出来闯”的孩子。
在亲属眼中,张宁海是一个性情耿直、非常有出息、习惯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孩子,而且从小就懂得为他人着想。父亲张培伦说,宁海从小就很坚强。小学二年级时,他就不要大人接送。尽管学校离家很远,但是他要坚持自己走路。小学五年级他的升学作文,是写他的班主任的,还在全校作为范文朗读……回忆起儿子的童年时光,张培伦哽咽着满眼含泪。
从小,张宁海就有着一份公安情结。戴上堂哥李虎的警帽,穿上警服,张宁海就不舍得换下。“从那时起,宁海就想成为一名人民警察。”李虎说。
高中毕业志愿填报中,张宁海坚定地选择了安徽省公安职业学院,尽管堂哥曾经告诫:当警察很苦很累。
警校临毕业前,他在报考志愿中填下了黄山风景区公安局。“黄山是安徽乃至中国的形象。在黄山,可以为全世界的游客服务。”他对同学袁文静说。
2009年1月4日,张宁海如愿成为一名警察。接到报到通知书的那天,这位阳光帅气的皖北小伙意气风发。
张宁海供职的第一站是黄山风景区公安局松谷派出所。上班第一天,从小吃面食长大的他显然不适应皖南的饮食习惯。所长提出为他单独开个小灶,被他谢绝了。
同事孙南华至今还记得,张宁海报到后的第二天,就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尽管所里有A4纸,但张宁海还是决定徒步14公里到附近的镇上买信笺纸。“父亲说过,写入党申请书必须要用信纸,这样才正规。”
“张宁海很较真。”孙南华当时就感觉。
“这和他自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关。他的父亲军人出身,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亲友们说。
张宁海的“较真”在他的工作中表现出极致。
为帮游客找回手机,张宁海连续22个小时在太平索道的停车场外蹲点守候,一刻未曾离开。
景区北大门立体停车场施工,张宁海负责民爆物品的日常监管。“民爆物品用了多少?”“库存的还有多少?”每天,他都会来到工地仔细核查,管理台账登记稍微有点潦草,他就会一遍遍核实。“你们新来的那位民警比财务查账还认真。”以致于工地负责人对松谷派出所所长甘良胜说。
停车场施工高峰期,每天工人多达500余人。数量庞大且不断调整的施工队伍,给辖区派出所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利用夜间闲暇,张宁海到工棚逐一走访登记。对于部分住在耿城镇境内的民工,他同样会认真采集信息,做好列表传到耿城派出所。尽管这不属于他的工作范围。
今年9月5日,张宁海的奶奶因病去世。接到家里传来的噩耗,张宁海强忍内心的悲痛,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现在是世博旅游的关键时期,十一黄金周也快到了,我暂时还是不回去了。”他对同学兼同事袁文静说。
“所里也是最近才得知他奶奶去世的,专门安排他轮休5天,让他回家看看。”温泉所教导员吕华斌说。据张宁海的堂姐张丽说,宁海回家后,跪在奶奶坟前,磕头不止,哭着说回家迟了。
参加工作后的两个春节,张宁海都忙着加班,没有回家过一个春节。张培伦说,儿子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春节,给家里打电话说,春节值班比较忙,不能回家过年了。当时,这位父亲还安慰他说,工作要紧,家里不用操心。去年春节是张宁海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春节,这一次他又没有回家,而是主动选择值班留守,把回家团聚的机会让给了同事。时任松谷派出所所长、也是张宁海第一任领导的甘良胜回忆说,2009年过年值班,我们晚上吃年夜饭的时候,刚端起碗,就接到报警电话,有两个游客在上山途中体力不支,要求我们去援助。张宁海和我们一道赶紧把碗丢下,拿起电筒就上山了。晚上9点多下来。当时饭也凉了,菜也凉了,我们就吃了个凉的年夜饭,过了个“凉”年。大年三十晚上,父亲在家接到儿子电话,儿子说山上有游客迷路,自己刚刚完成救援从山上下来,冷得直打哆嗦。父亲的喉咙一哽,母亲更是心疼不已。
12月15日晚,在张宁海的办公电脑中,我们发现了他的一份2009年个人总结。里面写着:“黄山风景区民警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警。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功底,还要时刻为游客服务。在出现案件时,能够及时应付,处理突发事件;在游客需要帮助时能够真诚对待,微笑服务。”
这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观照。
张培伦说,我为我儿子的境界感到骄傲。
3.他用自律锻造永恒
与张宁海相处300余日,从警20余年的吕华斌感觉他“与众不同,有特别的地方。”在他眼中,像张宁海这样的年轻人并不多见。
温泉派出所副所长汪爱民清晰地记得,张宁海随身携带两支笔和一本记事本。不论是来人接待,还是走访群众,他会随时记下掌握的重要情况。在整理烈士遗物时看到这几样物品,这位40多岁的汉子哭得泪流满面。
电脑旁,放着张宁海自费购买的一个快译通。“有一次我看他在单位做着英文笔记,他告诉我正在自学英语,我们在风景区工作,以后方便和外国游客交流。”汪爱民说。而在警校时,张宁海就通过自学获得中国刑警学院的侦查学本科文凭。
从警以来,张宁海主动承担了打扫卫生和烧开水的工作。这个习惯,他在曾工作过的两个派出所一以贯之。孙南华说,他上班之后,每天早中晚三次打扫警务大厅。对此,张宁海的解释是,我们派出所处在景区,要保持干净、注意形象。
2010年3月17日,张宁海调离松谷,来到国家一级派出所——温泉派出所。也就是从那天起,这位话语不多、甚至有点腼腆的年轻人让新国线旅游集散中心的负责人孙健印象深刻。
“旅游高峰期,景区民警每天都要工作18个小时以上。而他总是在游客最集中的地方执勤,话不多,并且一直站着。有时我们知道他饿了,送上面包,他也不吃。”久问之下,孙健才得到了张宁海的答复:我们累,你们知道,但游客不知道。游客站着排队,我坐下了或者在吃东西,一定会影响到警察的形象。
“没接到指令,他绝不会离岗。”在玉屏索道保安部经理陶梅眼里,这个帅小伙异常珍视一名警察的形象:无论何时,张宁海着装非常规范,身上始终装备着一套6、7斤重的单警装备。
张宁海对警察的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宁海话不多,但有颗热心肠。有游客来咨询,他很主动,解答很详细。”在游客集散中心,孙健几乎天天看到张宁海在帮助游客提行李、抱小孩。不管谁来派出所办事,只要张宁海在,热茶立马泡好,端到来人面前。
“宁海平时不仅不需要我们去照顾,有时还尽量照顾我们老民警。他一早去办公室,都会帮我们倒好茶水。”孙南华说。
内敛的张宁海话语不多,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大都是“不大说话”,张宁海却给同学余星星留下很深的印象,“每次见到他,都是微笑的,是一个很阳光的男孩。”
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宁海充满年轻人的朝气,是个腼腆的邻家大男孩。不抽烟、不喝酒,从学校到工作,张宁海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他的体能好是大家公认的,工作不忙时,“他每天早晨六点多起床晨练、跑步”,同事们看在眼里;在合肥读书的三年时光中,“他每天早晨五点多起,绕着操场跑,下午还会去大蜀山跑一圈,将近10公里。”同学袁文静记忆犹新。张宁海喜欢音乐,就读于安徽警官职业学院时,经常在操场上练习吹箫。“在警校时,每天清晨、傍晚,都能听到他的箫声,让人非常开心,也让我们很放松。箫声优雅,悠扬。”同学们回忆。
除了音乐,他还写诗歌、踢足球、打篮球、下象棋,和同时代的年轻人有着共同的爱好。10月份黄山管委会举行篮球比赛,张宁海是风景区公安局主力球员。
张宁海用真情书写了一位80后的青春情怀。“开心每一天。不惧困难,埋头前进。” 这是他在QQ上的签名。
作为家中的独子,张宁海独自在外,并没有娇气。 “他没有名牌衣服,甚至牛仔裤都没有。”吕华斌说,除了在运动场上穿运动服,其他时间都是一身警装。
走进张宁海生前起居的宿舍,床边的衣架上挂着一件冬式警装和一件运动服,床上的被褥用过了许多时间。打开衣柜,从警以来发放的多套警服都没有拆封。门边的椅子上放着一床还未拆封的保暖被,这还是单位很早之前发的。
“张宁海对自己很‘吝啬’,甚至是苛求,但对他人却很大方。”同学余星星说。
在张宁海书桌抽屉中,他的Mp3静静地躺着,耳机线有两处缠了几层透明胶带。“我说你可以换个耳机了,他一直都说好却又一直未换。”同事瞿安中说,“玉树地震发生后,派出所组织捐完钱了,他又向灾区捐了800元钱。”
“每个月,他都给家里寄600元钱。”看完儿子的房间,张宁海的父母泣不成声,泪流不止。今年6月份,张培伦收到儿子送的手机,打开盒盖,里面5个字:父亲节快乐!这让他欣喜不已;所里给民警订购保暖鞋,张宁海特意报了个较小的鞋码,把鞋寄给母亲;第一个月发的工资,张宁海一分没花,悉数给了奶奶。而在工作后,母亲垫了5000元钱买的电脑,张宁海也一分不差全部还给了母亲。
在警校一次足球比赛中,有同学意外受伤。张宁海二话没说,把同学送到105医院,跑上跑下交费,送同学回到宿舍已是晚上十点多,饭也没吃。
每次回家乡,张宁海需要背包步行4公里走到汤口镇坐汽车。从没提过让单位车送他一下。“他从不主动麻烦人,也从没要求过别人什么。”吕华斌说。
今年10月份,张宁海父亲来看他,所长张厚来得知后问他:“小张,你家里来人怎么也不和所里说一下?”“不能给所里增加负担,不能麻烦你。”张宁海笑笑说。张厚来安排他休假,陪父亲上山游玩,张宁海当时答应了。第二天,张厚来见到他再问时,张宁海说,父亲已自行上山游玩了。自己已经将父亲等人送到了索道站。
至今在张宁海的书桌抽屉中,还有八张票根,四张景区门票与四张索道票……
“我能理解,这孩子就是责任心强。”张培伦回忆起这一次见面,眼角闪现着泪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要靠实际行动去实践,不是靠嘴上说。”张宁海在与同事谈心时这样说,而他也正是用对自己的苛求、自律、大爱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与张宁海相处300余日,从警20余年的吕华斌感觉他“与众不同,有特别的地方。”在他眼中,像张宁海这样的年轻人并不多见。
吕华斌说,从张宁海身上,我深深感到80后的可贵。
在张宁海床头柜上,摆着一本略旧的《中国高端讲座——文化的要义》,书中一篇文章《21世纪与道德》有折页……
复旦学生黄山遇险事整个过程
昨天(13日,下同)凌晨,18名上海驴友(户外运动爱好者)结伴前往黄山景区旅游,因迷路被困山中。上海警方接到家人报警后立即启动警务联动机制,当地警方和上海农场分局立即派出搜寻队连夜上山搜寻,于昨天凌晨2时近50分找到这18名遇险者。目前,18人均安然无恙,其中10人为复旦大学在籍学生。搜救归途中,安徽警方年仅23岁的民警张宁海不幸失足牺牲。
沪皖联动搜救驴友
前天下午,黄山风景区大雨倾盆,雾气弥漫。这一队18名驴友由黄山翡翠谷景区上方双溪河大石头处行进,自行寻路进入黄山风景区,后在深山迷路遇险。记者从上海警方获悉,当时18人被困山中,手机几乎没有信号,最终其中一人成功发出短信向上海家人求救。焦急万分的家人随后向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报警。上海警方接到报警后,立即启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及时将信息传送至安徽公安部门。
接到报警后,安徽警方迅速调集100余人,携带包括GPS卫星定位系统、海事卫星电话在内的相关设备,以及食物和衣物等物资,展开地毯式搜救,上海农场公安分局黄山派出所的民警也第一时间投入搜救。昨天零时起,第一批救援人员70多人开始在深山里搜寻迷途者,借助电筒、绳索等急行军,试图用卫星定位系统探寻迷路者的具体位置。
由于驴友走失区域几乎无法搜寻到手机信号,搜救范围存在不确定性。昨天凌晨2时40分许,经过艰苦搜寻,救援人员终于在景区云谷寺一号区域成功找到18名驴友。此时,距离他们被困已有4个多小时。
民警张宁海救援中坠崖
18名遇险者被发现时,正紧紧抱在一起取暖。据悉,当时景区雨大雾浓,气温仅有4摄氏度,大部分遇险者已全身湿透,加之受到惊吓,缺少食物和水,部分人出现身体状况不适症状。考虑到天气恶劣、地势险峻和迷路人员的身心状况,救援人员决定立即带领他们走出危险区域。
不幸的是,凌晨3时26分,黄山风景区公安局民警张宁海在护送遇险者途中不幸坠崖,当场牺牲,年仅23岁。救援队随即找到他的遗体,并从山下派队员走了6小时夜路,将其遗体抬出。市公安局会同复旦大学组成联合工作组迅速赶赴现场协调善后工作。
昨天上午10时,18名被困人员在当地搜救队带领下安全下山,与上海市警方和复旦大学工作人员会合。经确认,其中10名为复旦大学在籍学生,4名为校友,4名为校外人员。得知张宁海牺牲的噩耗,获救人员自发在临时休息场所举行了简短的默哀仪式,向牺牲民警表示沉痛哀悼和崇高敬意。同时也向参与此次救援行动的有关部门同志集体鞠躬,表示感谢。
经体检,被营救学生健康状况平稳。昨天18时许,遇险人员从当地启程返沪。据了解,该18名遇险者系自行组团利用周末赴黄山进行登山探险。